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A.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B. 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C.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D. 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来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
A. 主张政治改良
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D. 主张复古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