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A. 知行并重的关系
B. 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 认识的渐进性
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A.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B. 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C.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D. 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来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