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
A. 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 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 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D. 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A. 知行并重的关系
B. 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 认识的渐进性
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