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晴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 知州“三岁一易”
B. 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 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度
某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 汉代内外朝制度
B. 唐代三省制度
C. 元代行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