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这段材料表明
A. 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B. 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 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
D. 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儒学家庭教化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 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 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A. 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 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C. 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 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对于父子关系,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认为父慈子孝是一种道德;董仲舒则主张“父为阳,子为阴”,认为儿子绝对服从父亲是一种义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题文)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