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生产资料的生产量1955 年年底比1950 年增长了84%,占苏联全部工业产品的70%以上。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
A. 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在改变产业结构上取得突破
C. 把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 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A. 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 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 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
1927年,列宁格勒《真理报》刊登了农户的纳税率:收入在150卢布以下的农户,税率为4.75%,150—200卢布的为5.25%,200—300卢布的为5.75%,300—450卢布的为8%,450—600卢布的为10.5%。这表明,当时苏联
A. 限制并消灭富农阶层
B. 防止农民的两极分化
C. 废除了新经济政策
D.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以下属于这项政策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生产合作社
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据此推断,孟德斯鸠
A. 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主张君主立宪的政体
C. 主张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D. 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