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 坚持城市中心,开展工人运动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阐述两类矛盾,建设社会主义
D. 总结革命经验,规定政权性质
毛泽东在一片文章中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著名论断。文章指出本本主义的危害,即“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篇文章
A.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典型作品
B. 标志着毛泽东的思想已经成熟
C. 体现了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认识
D. 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 “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梁启超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以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下列主张与梁启超意图相似的是
A. 民为邦本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一题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这反映了( )
A. 科举取士标准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B. 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顺应了时代潮流
C. 戊戌变法的开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
D. 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逐步转向思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