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是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就是说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私利享受。因此,黄宗羲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4)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又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1)以仁为内核;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 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史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史料解释: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当作自已的私产私利享受。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历史评价: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4)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学风:经世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1)从材料“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第一问,根据“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回答;第二问,根据“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分析得出。 (3)史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资料,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现状的都可以成为史料。材料中的“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是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属于史料。对史料的解释成为史料解释。材料中的“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当作自已的私产私利享受。”“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都属于史料解释。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属于历史评价。材料中的“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属于历史评价。 (4)从材料中“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说明顾炎武主张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作为教化民众的根本;其理由的根据是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结合所学史实,可知顾炎武以经世致用之学风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同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彰显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也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 顽固派维新派革命派

B. 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 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 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查看答案

京帅同文馆开办之际,前门大街贴出了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说明同文馆的设置

A不适合时中国国情,误人子

B.适应侵略者需要,引起众反对

C.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D.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举步维艰

 

查看答案

“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据此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A.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

D. 三民主义

 

查看答案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是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如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了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