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 1689—1755)
材料三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秉旦
材料四 美国宪法修正历程(节选)
| 修正案 | 生效日期 |
第15修正案 | 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遭受剥夺。 | 1870年2月3日 |
第19修正案 |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 1920年8月18日 |
第24修正案 | 禁止因为没有支付人头税而撤销投票权。 | 1964年1月23日 |
——摘编自[美]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1)材料一反映雅典政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上述政治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孟德斯鸠所说的“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指的是什么?列举清时期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
(4)据材料四,指出美国从哪些方面废除了对选举权的限制。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一现象的认识?
纵观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体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为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四 俾斯麦曾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皇帝的奴仆而不是你们(指议员)的奴仆!”
威廉·李卜克内西说:“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由它托起”。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第一次“革命”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在地方上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3)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合适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统一后所建立的政治体制的特点。
“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俾斯麦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表明他期望
A.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首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俄国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这一政治理念在1787年美国宪法的主要体现是( )
A. 总统为三军总司令 B. 三权分立 C. 人民主权高于一切 D. 议会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