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儒学发展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战国时,荀子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
B. 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取代
C. 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来文化的成分
D. 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南宋思想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人感应理论 B. 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C.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汉武帝时期,京城及周边地区多次出现旱灾,皇帝为此曾令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统治者作出这一行为最可能依据的观念是
A. 天人感应
B. 格物致知
C. 心外无物
D. 经世致用
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艮据材料一指出,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