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 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
C.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D. 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谏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C.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各家
A. 不同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
B. 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争
C.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 术思想以及智慧的创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承天太后(953~1009年),名萧绰,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多次击败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化解政权交接的危机。她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承天太后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辽与中原已十分接近。承天太后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过历代皇帝都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划定双方边界,辽宋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开展互市贸易,和平友好交往,辽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推进政权汉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辽承天太后在历史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自理口粮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之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人口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枪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4.84%、硫11.84%、炭14%;枪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清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硝80%、硫10%、炭10%。
——摘自许春风《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