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
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
A. 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 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 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 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清政府设总理衙门
梁启超曾评论道:“吾国四千年大梦
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偿二百兆始。”
在此,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
A.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始
B. 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对决
C. 洋务运动发展的重要转折
D. 中国人民群体意识形成的开始
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A. 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 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中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
A. 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 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 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 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 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 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 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D. 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