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常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C.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受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材料体现了谁的思想(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以德治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C. 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
A. 荀子 B. 孔子 C. 商鞅 D. 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