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至良知
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评价,“宋人曰是,今人亦日是;宋人日非,今人亦曰非”。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B.明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
C.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D.明代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压制士人思想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成为圣贤的重要性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D.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修养
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B. 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C. 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
D. 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常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C.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