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在于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爱国忧民的情怀
B.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理性”精神引导、彰显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下列各项中,最符合17~18世纪时期之“理性”内涵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D. “主权在民”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 D. 工人运动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理性王国
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主要是为了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
B. 培养刻苦钻研的人才
C.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 规范社会秩序
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 )
A. 荀况倡导“隆礼至法” B.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C.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D. 朱熹宣扬“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