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5分)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如果你看见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学,你可教这些孩子用什么法律武器来实现自己的读书梦想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 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 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 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 “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党中央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其主要目的是
A. 用于收复台湾
B. 与苏联争霸
C. 与美国争霸
D. 反对核威胁,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做到了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
A.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B.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C. 中国的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 基本普及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