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
B. 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D. 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项目 | 50%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 完全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 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 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 消除诸子矛盾
D. 实现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