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稍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 培养学童全面发展
B. 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 是洋务思潮的体现
D. 兼采西方制度与传统文化的精华
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A. 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B. 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C. 使立宪派成员退出政治舞台
D. 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所著
C. 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
D. 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风气形成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具有复杂的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小说
B. 京剧和诗歌
C. 宋词和文人画
D. 南戏和元曲
同一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为有不同的字形,以下呈现的是周朝、战国时期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各诸侯国独立于周王室的体现
B. 文字由繁到简
C. 各国变法的推行
D. 文字的使用次数增多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丝帛者谓之为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这说明
A. 竹简和丝帛因其十分珍贵,无法广泛使用
B. “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宜而被推广
C. 汉代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D. 造纸术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