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 墨子的“兼爱”思想 D. 庄子的“齐物”观点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 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 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① “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 ,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
② 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③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④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部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不少于5次)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彻底破灭于哪一年,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 统一战线道路
C. 城市中心道路
D. 国共合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