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和他的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A.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
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弱者道之用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根据你的判断,下列《孟子》一书中最可能招致明太祖不满的一句是
A.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B.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C.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D.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
B.孔子的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
C.作者强调孔子思想的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
皇帝问:英国是否富?
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
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曹操11人,诸葛亮8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这能反映什么问题?
(2)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