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 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B. 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
C. 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D. 商人的自身修养普遍提高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要求,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 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 典籍整理服务于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而刊刻的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带动了小说的繁荣
B. 神魔小说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C. 司法知识因公案小说而普及
D. 建阳刊刻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洪武年间,朱元璋虽然在政治上给诸王以极大的权力,但在经济上却主张节俭;永乐后各朝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的同时,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
A. 是明朝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
B. 顺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C. 反映了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
D. 体现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 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 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D.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
A. 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 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 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