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 大体形成于西周时期
B.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C.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D.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材料中“同志”的基础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井田制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晋时期,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制度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宋代已明确废除了作为良贱身份等级的户籍制,而代之以财产为主的五等版籍制。“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土地配置模式已成为不易之制,“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被“富者有资可以买田”所代替。……唐代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按人,宋代则按资产制定户等。主户与客户的含义已有质的变革,主、客两者的区别是依据土地占有情况,富民与佃农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联盟,“佃户既赖田主给佃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赡家计。”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 成书年代 | 表彰名教的列传 |
《史记》 | 西汉 |
|
《汉书》 | 东汉 |
|
《三国志》 | 西晋 |
|
《后汉书》 | 南朝宋 | 列女 |
《宋书》 | 南朝梁 | 孝义 |
《魏书》 | 北齐 | 孝感、节义、列女 |
《梁书》 | 唐 | 孝行 |
《陈书》 | 唐 | 孝行 |
《隋书》 | 唐 | 孝义、列女 |
《新唐书》 | 北宋 |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
《宋史》 | 元 |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 |
《金史》 | 元 |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
《元史》 | 明 |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
A. 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 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 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