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一五”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1953年 | 1957年 |
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 | 112种 | 231种 |
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 | 115种 | 301种 |
A. 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
B. 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
D.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 | 内容 |
社会 |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
国语 |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
算术 |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
音乐 |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
A. 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 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 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 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国民政府某次电文写道:“据前、昨两日,日本内地军队向韩、满运输者甚多……以中判断,不久彼必有进一步之动作,我北平城内及其附近,尤应严防,若我能积极准备,示人以无机可乘,并随时作抗战,则或可消弭成端。“这一电文针对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A. 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 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 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下图),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
B.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C. 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
有人指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成变法,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在辛亥革命前的近半个世纪,中国在磕磕绊绊之中已艰难地启动了这一新的历史进程。贯穿“这一新的历史进程”的主题是
A. 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
B. 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C. 使社会走向开放文明
D. 维护清朝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