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 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C. 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 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
A. 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 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 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1880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发电站,90年代末,美国已有2700座发电站,发电量已达到248亿千瓦时,而英国同期只有45亿千瓦时。各项电器发明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工业、交通和公共事业部门。材料说明美国
A. 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B. 取代英国世界第一的地位
C. 成为工业革命中心
D. 生产集中推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