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A. 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 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
D. 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时期,他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重建道德价值观需要
A. 强调人的价值
B. 正视知识作用
C. 否定神的意志
D. 注重理性思考
“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
B. 认识“自我”,寻求美德知识
C. 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D. 突出个人主义,藐视外在约束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实际上,一切标准的中国意识,忠臣孝子、义仆勇将、节妇烈女、活泼黠诡之婢女、幽静痴情之小姐,均表演于戏剧之中。”这说明
A. 戏剧是我国的国粹
B. 戏剧表演内容广泛
C. 戏剧具有教化功能
D. 论者轻视传统戏剧
郑板桥的《石竹图》(下图)的题画诗:“茅屋一间,天井一方,修竹数杆,小石一块,便尔成局,亦复可以烹茶,可以留客也。月中有清影,夜来风有声,只要用心消受耳”。此画属于
A. 文人写意画
B. 文人工笔画
C. 民间风俗画
D. 工笔重彩画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变化
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民众文化整体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