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这里的“差异”主要是
A. 主观性与客观性
B. 内在性与简易性
C. 客观性与思辨性
D. 外在性与直观性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A. 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
B. 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C. 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
D. 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自己在入殓时要“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这反映了
A. 中外文化交流影响主流思想变化
B. 三教合流之势在南北朝业已初显
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定不动摇
D. 张融顺应南北朝崇佛抑儒的观点
魏晋时期出现了发达的寺院经济,在寺庙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向佛寺的高级僧侣缴纳地租,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杂务,也不准随意离开。这一现象
A. 不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
B. 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 影响了中央的经济利益
D. 导致了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
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
A. 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
B. 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C.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