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5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地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多、范围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 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 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来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 民族自决 B. 势力均衡
C. 绥靖主义 D. 严守中立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材料反映了德国要求
A. 加快经济发展
B. 扩军备战
C. 重新瓜分世界
D. 控制巴尔干半岛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 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 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 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 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