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媒体报道:“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典型的技术引进和创新型国家,它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本土化,成功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这说明日本的崛起得益于( )
A.政府政策的倾斜推动 B.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C.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注重技术引进和创新
“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内容( )
A. 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B. 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 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的缓和
D. 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欧洲走向联合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表现之一。欧洲的联合由一个经贸集团演变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以下哪一事件最能体现这一演变
A. 欧盟成立
B.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C. 欧洲共同体建立
D. 欧元正式启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材料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徊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责在自由发展。……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又写到“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它,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他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家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