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可以看出李贽认为庶人并非下贱,王侯并非高贵;主张人人平等。故选A。B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D.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查看答案

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查看答案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

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

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

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查看答案

《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查看答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积极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最基本的原因是

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 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