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 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髙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 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 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 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 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B. 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 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D. 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淸政府所賜“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 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 淸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 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