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黄帝魂》中记录的某人的言论写道:“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貽(遗留)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可见该文提出的断发易服有助于
A.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B. 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
C. 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D. 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
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 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髙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 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 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 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