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
A. 世卿世禄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度
《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A. 提升司空地位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抑制丞相职权
D. 完善行政机构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体现了皇帝决策时权力意志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 宋朝监察地方官
B. 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
C. 汉朝巡行监督郡国
D. 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