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有关惩治腐败的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

在有关惩治腐败的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A. 儒、道、法、墨

B. 道、儒、法、墨

C. 儒、法、道、墨

D. 道、法、儒、墨

 

D 【解析】试题分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B. 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 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 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②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③“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④《人间喜剧》—19世纪中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中第一小组研究“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下面是第一小组四位同学搜集到的史料:

材料一“齐宣王褒儒尊学;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盐铁论.论儒》

材料二“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公羊传?僖公四年》

材料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史记》

材料四“古者,庶人之乘者,马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轭,止则就犁。”

——《盐铁论.散不足篇》

以下是该小组同学对上述史料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儒学能够从鲁到齐,与齐国国王的重视有关

B. 当时的诸侯国总称为中国,齐国是中国的领袖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当时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D.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了牛耕,还出现了马耕

 

查看答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最重要条件是

A. 独立的士阶层破壳而出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 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