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一些主要思想,首先从材料中来看都是一些对于君主施政的一些观点和建议,由此可见这些话都是为了治理国家巩固统治服务的。这些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他们所代表的学派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些思想的不同点是来源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的不同,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每个思想家都有着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因此出现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而且各个阶层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也会造成思想观点的不同。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当时对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法家的思想,他的思想对于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具有约束作用,可以适应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需要,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也使得最终秦朝统一了六国,最终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君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各国、各家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盐铁论》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孟子·公孙丑下》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司马光《稷下赋》

(1)依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材料二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孟子·公孙丑下》观点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某校校长经常这样教育学生:“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校长的教育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B.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查看答案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段话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朝

D. 明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