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A. 格物致知
B. 致良知
C. 心即理也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高度概括并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合理性的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招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A. 格物才能穷其理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正君心以正朝廷
D.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墨家的“兼爱”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根据材料推断,其目的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