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B.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 【解析】材料“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可知是反映当时中国民智未开,再联系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改造国人的思想,以寻求中国的进步,故C项正确;AB项是政治方面的,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包含在C项之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要求反对帝国主义

C.明确提出新三民主义

D.特别重视民生主义

 

查看答案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查看答案

19世纪晚期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查看答案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能印证此观点的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院,开国会

 

查看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