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下...

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摘编自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

(3).据材料四,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1).中世纪:头发承载家庭的秘密和神圣,具有私密性。原因: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 文艺复兴: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原因:文艺复兴弘扬人文精神,追求现世幸福。 (2).看法:个人主义有助于冲破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思想;但极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泛滥。 (3).主张:个人自由的行使必须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否则无真正的自由可言。核心内涵: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4).个人自由应符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应保障个人自由。 【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看法”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女性发型......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即可得出“中世纪,女性的头发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是金黄色......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即可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头发是女性美丽的象征,女性充分追求并展示美”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等角度思考作答。 (2)主要考查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评价,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积极方面”可从其对人性的解放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消极方面”可从个人主义的膨胀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主张”由材料四中的信息“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即可得出“个人自由的行使必须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否则无真正的自由可言”的结论;第二小问“内涵”可从“理性主义”的内涵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4)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材料五: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美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对留学问题态度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查看答案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 “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 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 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 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查看答案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B.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查看答案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要求反对帝国主义

C.明确提出新三民主义

D.特别重视民生主义

 

查看答案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