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
A. 皇权加强,“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基础
C. 承继秦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礼乐制度的破坏 D. 等级制度的颠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出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完成: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作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