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A. 全民参与 B. 轮番而治 C. 公开透明 D. 直接民主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孝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 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D. 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
A. 皇权加强,“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基础
C. 承继秦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