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汉书》

东汉

 

《三国志》

西晋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孝行

《陈书》

孝行

《隋书》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

《金史》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示例1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原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示例2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如: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再结合史实即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宋明理学形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等方面说明这些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

 

查看答案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A. 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B. 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C. 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 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查看答案

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 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查看答案

梁启超说: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梁启超意在说明

A. 共和体制不符合国情

B. 政体变革需要过渡期

C. 应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D. 应以革命推翻清政府

 

查看答案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