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的《中华民国国歌》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精神。其中有这样的歌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斗争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前期后期的救国纲领分别是什么?其中哪一个纲领最能反映农民的要求?哪一个纲领反映了历史潮流的要求?

(2)“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 前期救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反映农民的要求。 后期救国纲领——《资政新篇》反映历史潮流的要求。 (2)含义: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法制建设进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人物可知此时间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其前期救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救国纲领是《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方面的举措作答;第二小问回答影响即可: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你有何启发?

 

查看答案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查看答案

1921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 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

B. 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D.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 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D.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代的两面国旗,其变化反映出的政治发展趋势是

A. 从贵族制到民主制

B. 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

C. 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

D.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