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的改革都十分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阅读下列...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的改革都十分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情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为扶植小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惠农措施?分析其实施的主要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指出两次改革惠农措施的相同历史作用。

 

(1)措施:禁止粮食买卖;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士地私有);奖励耕织。 (2)措施:青苗法: 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3)作用: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1)由材料“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可以归纳为:禁止粮食买卖,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为扶植小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还有: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士地私有);奖励耕织。 (2)由材料“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可以归纳为:青苗法。由材料“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可见,其目的是: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3)商鞅变法是要建立封建社会统治秩序,而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当时宋朝的社会危机而来,都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都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戍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历史作用的变化。

 

查看答案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查看答案

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秋拍中,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人民币3.77亿元。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B. 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C. 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D. 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查看答案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百年孤独》

D. 《母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