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 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 列强由此获最惠国待遇

C. 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

D. 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D 【解析】材料信息“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反映出《南京条约》中的“协商关税”,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欺骗舆论”,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故B项错误;英国对中国并没有做出让步,故C项不符合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查看答案

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1)概括材料一中对“解放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有人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提出质疑。请阐述其理由。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

 

查看答案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的改革都十分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情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为扶植小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惠农措施?分析其实施的主要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指出两次改革惠农措施的相同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戍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