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汉之后,大臣上书皇帝,多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我卑下、放弃...

西汉之后,大臣上书皇帝,多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我卑下、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C.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C 【解析】材料“臣诚愚鄙”“臣昧死”是针对皇帝说的,体现了忠君的思想,这是受“君为臣纲”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故A项排除;“皇帝独尊”思想从秦朝就已开始,故B项排除;“皇权至上”观念不是受到冲击而是不断加强,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武帝时以儒家思想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这对中国思想界的最深远影响是

A. 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了古代思想统一

C. 形成了三教合流、共同发展的格局

D.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

 

查看答案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任贤选能,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A.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B. 为统治者完善统治出谋划策

C.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D.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法家曾经有一个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而不争也。”这一比喻实质是主张

A. 严刑峻法

B. 保护物权

C. 奖励军功

D. 舍利取义

 

查看答案

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 引忍退让,以和为贵

B.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C. 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 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查看答案

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