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实非贵族政体,而为独裁政体。其蠢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
A. 反对专制统治
B. 反对民族压迫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实行民主共和
学者张岂之曾说:“思想究竟解放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的思想……进化论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下列主张体现因“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动摇了“循环论的思想”的是
A.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 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B. 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C. 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D. 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B. 关注西方科技
C. 开始开眼看世界
D. 坚持“中体西用”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成果形成于
A. 18世纪初期
B. 17世纪中期
C. 20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B. 铁路交通的大规模兴建
C. 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D. 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