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之际出兵强占伊犁地区。曾纪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伊犁问题。他把伊犁问题划分为分界、通商、偿款三大端,三者中他以分界为最重要,最终通过在商务和赔款上对俄国的让步与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曾纪泽使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誉。但他为了避免战争,甚至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

曾纪泽认为“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是中外屡次发生冲突的根源,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已,诚待西人,无错可纠,只能是“理屈在彼”,而不可能“理屈在我”。他还提出“邦交不可长恃”,即当时所谓的邦交或结盟虽然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中国不能因此就有恃无恐,倚赖其他国家,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整理自李芸《曾国藩、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在外交上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外交主张的积极意义。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平说】 (1)主张:“和戎”外交;诚信外交;自强外交。 (2)积极意义:希望通过“和戎”外交、诚信外交为清政府赢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当时的生存发展;通过自强外交维护中国的独立,探索富强之路,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外交和中国的实际;“和戎”外交政策虽然是在危急的客观形势下所做出的较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但为避战一再让步实不可取;诚信外交、自强外交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选做题,从以下三道题目当中选择一道作答,多选则默认按第一道题阅卷) 【解析】(1)“但他为了避免战争,甚至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可以得出“和戎”外交;“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已”可以得出诚信外交;“中国不能因此就有恃无恐,倚赖其他国家,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可得出自强外交。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的外交环境从“和戎”、诚信、自强这三个概念的角度来评述曾纪泽外交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戎”外交、诚信外交能为清政府赢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自强外交是探索近代中国的富强之路,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外交和中国的实际;“和戎”外交政策是在危急的客观形势下所做出的较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诚信外交、自强外交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F.von 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F.福照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此役,联军以损失79万人(英军约45万人、法军约34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53.8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摘编自《索姆河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索姆河战役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索姆河战役的结局并分析其对二战德军战术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1:历更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逐步试点并推广。1978年,《宪法》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市管县体制进行了明确规定。20世纪80年代初,“市管县”体制在中国全面兴起。1983年《关于地方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以及1986年《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具条件的报告》这两个中央重要文件的相继发布,将“市管县”从提出一直到明确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时的设市条件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一个市领导多少县,要从实际出发,主要应根据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以及城市经济实力大小决定,要求各地认真总结经验,合理规划布局”。

——贾红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行政层级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市管县”行政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市管县”行政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教育状况

17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种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个人对人文关系有一种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主要是传统社会以来形成的血缘关系,农业社会容易形成大一统、家天下的文化。在家族或宗族里面才突显你的价值,离开了这个家族,你就什么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来就强调等级制度,强调尊卑关系,由于人是一种依附的东西,于是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这种制度怎样才能体现出人的这种依附性。而西方(古希腊)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都与城邦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在这个城邦里都是平等的一个成员。这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他们必须要去海外进行一种经营活动有关。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它的实质是财产权利向政治权力转化的一种过程。而中国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利直接占有财产权利的过程。

——摘编自李嘉伟《中西方古代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晚清中国的颓废局面迫使传统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进入了有识之士的理论审视范围,这就为西方政治理论的涌入提供了契机。19世纪,国人开始对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充满赞扬和期待,把西方政治治制度引入中国实践成为不少人的理想寄托和奋斗目标。然而结果无一例外地也都归于失败,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清末民初政治现象。西方理论和制度终归没有完成政治制度供给任务,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

——摘编自李照作、吕强《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与资源基础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的设计思维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分析其“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查看答案

二战后,“人”在美国某一流派作品中,就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他也不是话语的主体,人物仅仅成为“角色”(而不是主角),他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该流派作品的特点是

A. 重新理解自我

B. 强调表现理性

C. 再现社会风貌

D. 挖掘人类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