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杨绛(1911-2016)在晚年曾忆起她在8岁那年的5月4日的经历:她看着穿长袍...

杨绛(1911-2016)在晚年曾忆起她在8岁那年的5月4日的经历:她看着穿长袍的学生们,举着小旗子喊着口号,一队队走过去。旗子上除了有“抵制日货”,还有“恋爱自由”。下列历史场景的叙述应会在当时出现的是

A. 人们穿着的应该是中山装,因为它在民国时己大为流行

B. 上街游行的应该是工人,因为他们此时己登上政治舞台

C. 人们高喊的应该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政治口号

D. 旗上不应出现“恋爱自由”,因为它在新中国才成为时尚

 

C 【解析】由题干可知杨绛8岁经历的是应该是1919年的5月4日即五四运动,结合所学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故本题答案选C项;B项错误,中国近代穿衣是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B项错误,五四运动首先是青年学生掀起,后期才是工人阶级为主;D项错;辛亥革命后我国就出现了“恋爱自由”观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查看答案

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查看答案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查看答案

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 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 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 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查看答案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