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校计划在在实验楼走廊上张贴两位中外科技界名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校计划在在实验楼走廊上张贴两位中外科技界名人的画像。以下为可供选择的人物:牛顿、爱因斯坦、列宁、李时珍、詹天佑、孙中山。

材料二: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暴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请从材料一所提供的人物清单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两位人物并说明其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1)牛顿的成就: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爱因斯坦的成就:创立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李时珍的成就:编著《本草纲目》,对中外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詹天佑的成就:建造滦河大桥,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设计出人字形轨道。 (2)爱因斯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反对将科学成果用于战争。 (3)“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主要指科技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 应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解析】(1)问题的要求是张贴两位中外科技界名人的画像,所以就可以把列宁和孙中山排除在外,从剩下的牛顿、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四个人中任选二人即可,再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其成就。牛顿的成就: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爱因斯坦的成就:创立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李时珍的成就:编著《本草纲目》,对中外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詹天佑的成就:建造滦河大桥,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设计出人字形轨道 (2)问题的要求是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可依据材料中的“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这引起信息概括出爱因斯坦的观点是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反对将科学成果用于战争。 (3)问题的要求是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和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后可发现,材料三主要反映了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对“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可理解为主要是指科技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再回答出我们对此的应对。应对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发轫时期,周公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荀子、孟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渐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身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行,揭示个人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基本原则。否定神性,肯定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查看答案

凡高的《挖掘者》和《背煤袋的妇女们》等作品中,人物造型稚拙,表现手法单调,然而凡高坚信,正确的比例不能代替内涵的表达,这就是艺术,他坚决拒绝了好心的皮特森牧师对他作品的修改。这反映了凡高作品

A. 浪漫色彩浓厚

B. 强调构图完整

C. 典型反映社会

D. 对个性的追求

 

查看答案

19世纪,农村的人口四门八方涌向大都市;19世纪,照相机挑战了人们的视觉记忆……他们(特指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者)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农业不再留恋,他们对工业怀抱着亢奋的信心,他们对过去的神话史诗不再怀旧,他们穿着时髦的服装,走在宽敞的城市大道……感觉到工业带来的方便、舒适与富裕的物质生活。材料所描述的美术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下列作品中,描写了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时期社会情况的有

《自由引导人民》     《悲惨世界》      《红与黑》    《英雄交响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