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材料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这种大转变有二种类型: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大转变的最早启动,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创新性巨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过程。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属于这种类型。……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传导性巨变,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后进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并说明理由。

(二)论证观点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三)阐释事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3)试从上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1)模式:外源性现代化。 理由:中国现代化起步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始的。 (2)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 (3)   关键词 主题 阐释 例1 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 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例2 放宽设厂、实业救国、短暂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但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曲折发展。 例3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或五四运动) 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确定其他主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1)模式: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这一定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外源性现代化”;根据材料的意思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代化起步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始的。 (2)论证:依据材料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些内容可分析得出: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 (3)题目要求是从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并做到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本小问主要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逻辑论证有能力。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论证,如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三个关键词,体现了反侵略、求解放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具体阐释为: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校计划在在实验楼走廊上张贴两位中外科技界名人的画像。以下为可供选择的人物:牛顿、爱因斯坦、列宁、李时珍、詹天佑、孙中山。

材料二: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暴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请从材料一所提供的人物清单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两位人物并说明其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发轫时期,周公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荀子、孟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渐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身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行,揭示个人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基本原则。否定神性,肯定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查看答案

凡高的《挖掘者》和《背煤袋的妇女们》等作品中,人物造型稚拙,表现手法单调,然而凡高坚信,正确的比例不能代替内涵的表达,这就是艺术,他坚决拒绝了好心的皮特森牧师对他作品的修改。这反映了凡高作品

A. 浪漫色彩浓厚

B. 强调构图完整

C. 典型反映社会

D. 对个性的追求

 

查看答案

19世纪,农村的人口四门八方涌向大都市;19世纪,照相机挑战了人们的视觉记忆……他们(特指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者)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农业不再留恋,他们对工业怀抱着亢奋的信心,他们对过去的神话史诗不再怀旧,他们穿着时髦的服装,走在宽敞的城市大道……感觉到工业带来的方便、舒适与富裕的物质生活。材料所描述的美术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下列作品中,描写了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时期社会情况的有

《自由引导人民》     《悲惨世界》      《红与黑》    《英雄交响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