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当年马可·波罗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时,他惊诧于中国的发达。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材料一当年马可·波罗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时,他惊诧于中国的发达。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曾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他一旦醒来,他将改变世界。”

材料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皮埃尔·莱曼在《我眼中的中国》的文章里这样写道:“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20世纪60年代:成为西方攻击目标”,“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中右翼政治中心’”,“20世纪80年代:令人惊叹的转型”,“尽管美国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提到‘中国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洗衣店和餐馆老板的形象,但在九十年代,他们联想到的则是高科技和金融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它们天生就是统治者。如今,西方觉得它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只是不知道该在何时、何地、如何去做。”

综合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形象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例: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大国,有发展潜力。依据:材料一中,马可·波罗眼中是富庶的中国;拿破仑认为中国是(沉睡的)巨人,一旦醒来将改变世界;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西方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闭塞;落后卑微;贫穷。依据:材料一中拿破仑认为中国是“沉睡的巨人”;材料二中,“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 原因分析: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或政治地位,以及相关信息量与真实性等因素的制约;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我们中国人积极地开展自我宣传、充分运用作为大国的话语权,在交流中了解、磨合、理解、日臻和谐。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材料实际上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中国是大国,有发展潜力;另一个观点是中国闭塞、落后卑微、贫穷。这两个观点都有各自的史实来支撑,我们要找出相应史实来说明。之后我们要分析出现这两种评价的原因,分析出问题,得出相关的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化”,指的是……移至“侧翼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欧洲的“边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4)对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这些预见变为现实的证据有

①欧洲衰落

②德国分裂

③美苏争霸

④日本崛起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3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3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 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 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 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 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查看答案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 暴力革命

B. 代议制民主

C. 先进的生产力

D. 科学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